“先有張家灣,后有北京城”,張家灣憑什么如此重要?
“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跡稠”,京東第一大碼頭昔日究竟有著怎樣的“高光時刻”?
“進南門,走百步,西邊有個曹家大當鋪”,張家灣藏著哪些紅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打卡地”……一一探究,這些竟都跟“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孤品城磚證明張家灣燒磚歷史
“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shù)紫云生!泵鞔娙瞬艽捲@樣形容張家灣的熱鬧繁盛。張家灣為何能如此熱鬧繁盛,便要從大運河說起。俗話講,北京城是“漂來的”,說的是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只,運送了大量物資,建起了北京城。
這些南來貨物的水運終點,正是位于通州區(qū)的張家灣古鎮(zhèn)。曾經(jīng),這里商賈云集、萬舟駢集,是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融的著名古鎮(zhèn),有“京東第一大碼頭”的美稱。
光聽“張家灣”這個名字,便與水脫不了干系。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隨著人口大量聚集,駐軍和文武百官對糧食的需求急劇增加,朝廷遂開辟漕運,從南方運輸糧食到大都。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當時的丞相伯顏采納海盜出身的朱清、張瑄的建議,用海運以解京師糧米之危,朱清、張瑄首次用60艘海船將4萬多石糧食海運抵達天津,后由天津駛入白河,也就是今天的北運河,逆流而上至通州里二泗,再陸運進大都城。傳說當年張瑄手握海運重權,為表忠心,他將族屬遷到此地,張家灣的名稱由此而來。
千年時光轉瞬,當年運河上的大碼頭變?yōu)槿缃竦摹巴ㄟ\橋及張家灣古城墻遺跡”。晌午日光下,河水悠悠流淌,古橋上安靜無人,唯有一道道車轍印昭示著曾經(jīng)車馬匆忙的繁盛場景。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正是曾經(jīng)的‘京東第一大碼頭’。北邊是張家灣城墻遺址,是明嘉靖四十三年修建的張家灣古城的南側城墻。城南原來是涼水河,元代是永定河的一個分支河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古城墻下,蕭太后河邊,通運橋橋頭,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教授陳喜波介紹,“明代,張家灣古城東邊是北運河和通惠河,涼水河過去從通運橋下流過,匯入北運河,當時南來漕運船只到了這里因水淺無法繼續(xù)航行,就卸貨裝車改為陸運。元、明、清三代,張家灣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所以民諺說‘沒有張家灣,漂不來北京城’!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布
漕運印記今猶在
走上通運古橋,一塊塊巨大條石錯落不平,如同這座古橋與古鎮(zhèn)所經(jīng)歷的坎坷歲月。古橋原是一座木橋,在明萬歷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5年改建為石橋,見證了當年張家灣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繁華與興盛。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任德永介紹,通運古橋的規(guī)格很高,由萬歷皇帝親自賜名,取“航運通暢”之意,細看來,橋上石頭顏色不一,“因為是各個年代的石頭補充進來的,清朝曾有一個舉人出資修建過,2022年也重新進行了修繕,橋上一共300多塊石料,其中有70多塊是新補的石料。”任德永說。
從橋頭望去,橋面十分寬敞,每側有22根護欄望柱,柱上雕著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雄者蹬彩球,雌者戲幼獅,十分醒目。
“這座橋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10米!比蔚掠勒f,“欄板上都浮雕著蓮葉形寶瓶圖案,線刻葉脈紋理清晰流暢,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最難得的是橋內外兩面都浮雕著這種寶瓶,讓橋上的人和橋下的來往客船能同時欣賞到,這在北京古橋里是十分罕見的!
剛踏上古橋時,可以看到右側的第一段護欄不是平整的,一個凹下去的弧形清晰可見,任德永介紹,以前附近是大片的農(nóng)田,村民們把這塊護欄當成了磨刀石,都在這里磨鐮刀,經(jīng)年累月,便凹成了如今的形狀。
站在橋上俯瞰,還可以看到橋下四個角各趴著一只鎮(zhèn)水獸,這是北京城郊古代石橋中最大最妙的鎮(zhèn)水獸,但有的已經(jīng)只剩下一半的身軀。任德永講起當?shù)赜嘘P鎮(zhèn)水獸的有趣傳說,“說兩只鎮(zhèn)水獸去北邊的村子里吃莊稼去了,關羽的侍衛(wèi)周倉看見了,扛著大刀,把其中一只劈得只剩下一半,另一只跑回來了。”
通運古橋呈三券聯(lián)拱式結構,中間橋洞最高,古代船只不需要免帆便可從橋下穿行而過。
任德永介紹,中間的橋洞下還嵌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大明萬歷三十三年建清源陳進儒監(jiān)造”的字樣,現(xiàn)在隱于水下,水干時才能見到。
漕運的印記不僅僅在古橋上。公元1293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的通惠河于張家灣引入北運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張家灣的漕運樞紐地位也愈加突出!霸┟鞒酰瑥埣覟承纬闪嗽S多因漕運而興的村落,比如皇木廠村、磚廠村,就是當年皇家專門用來存儲木料、磚石的。通運古橋東邊還有一個燒酒巷村,那里原先是船工們喝酒的地方。張家灣還有花板石廠和鹽廠遺址,是明、清朝廷所設生產(chǎn)用于皇家建筑的花板石和儲存南方漕運而來的海鹽的!比蔚掠勒f。
張家灣古城曾是國際交往中心
“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跡稠”,通運古橋北側,便是張家灣城墻遺址。這是明嘉靖四十三年修建的張家灣古城的南側城墻,如今僅能見到復建的南城樓和殘存下來的一段半截城墻。走在古城墻下,一側是蕭太后河岸的綠樹依依,一側是古舊肅穆的灰色城墻磚石,歷史的厚重感與大運河的細膩風光交織在一起。
年近七旬的曹志義是土生土長的張灣村村民,這里是他年少時總經(jīng)過的地方,多年來,他聽遍街巷鄰里講過的故事,也搜集了大量資料,對張家灣古城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
“張家灣古城的建立也與漕運有關。明代為了緩解通州漕船聚集、搬卸糧食困難的問題,于公元1445年在張家灣建了糧倉儲藏漕糧,糧倉名為通濟倉。張家灣古城正是為了保衛(wèi)漕河、糧倉,防備蒙古兵侵擾而搶筑的!
這座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的古城,建城時只用了三個月。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蒙古騎兵再度攻入京城近郊,由于京城附近缺少攻守兼?zhèn)涞耐捅攸c,第二年春天,順天府尹劉畿開始修建張家灣城。建城所需木石來自營建宮殿的剩余材料及廢棄的道路橋梁,由于取材便捷、百姓支持,張家灣建城僅歷時三個月。
曹志義拿出他手繪的張家灣古城全圖,彩筆淡墨間,勾勒出張家灣古城當年的風貌。“張家灣城周長約為3000米,它不像其他古城是四四方方的,而是沿水而建,呈瓦刀形,另外城門也不是對稱的,總共五個門,各門不相對,它開門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碼頭上的市場在哪,就在哪開門!辈苤玖x說。
建城后,張家灣不再是單一功能的轉運碼頭,來自各地的商人日漸聚集,商業(yè)日益昌盛,甚至成為國際交往中心。張家灣古城遺址西側的張家灣鎮(zhèn)立禪庵村東南角有一塊琉球國墓地遺址,便是中琉交往的見證。
“中國與琉球自明代就有交往,永樂年間國都遷到北京后,琉球國多次派遣貢使、官生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從北端的張家灣碼頭登岸進城,病故于此的琉球人便埋在了這里!辈苤玖x說,張家灣琉球國墓地共葬有貢使、官生、陳情使、都通官等14位琉球人,是全國歷史上琉球國墓地中葬者的最高等級。
最早葬于此且職位最高的是朝貢副使,正議大夫楊聯(lián)桂,他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十月在北京病故,“蒙恩選擇吉地”,就選中了中琉兩國交往的必經(jīng)之途——張家灣厚葬之。此外,張家灣古城中的廣福寺前身為元代的高麗寺,因其寺西為高麗人定居的高麗莊而得名,歷史上大小廟會曾盛極一時。
“700多年前建了碼頭后,大量回民來到張家灣,城內還有山西會館是晉商所建,這些都體現(xiàn)著張家灣古城在歷史上是民族交融、商貿云集的重地。”曹志義介紹。
與《紅樓夢》的不解之緣
通運橋與古城墻遺址往西不到一里,一尊高大的曹雪芹坐像矗立于此。坐像中的曹雪芹左手邊放一酒杯,右手執(zhí)筆,似正在創(chuàng)作。不遠處的歸夢亭門楹上題著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所寫的“萬古不磨石頭記,千秋永載曹雪芹”。張家灣何以與《紅樓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要從一塊墓石的出土說起。
張灣村文化名人李江濤的父親李景柱正是見證者!1968年張灣村在平整土地時,我父親意外挖出一塊條形木石,上面縱刻5個大字‘曹公諱霑墓’,左下角縱刻‘壬午’兩個小字,曹雪芹名霑,號雪芹,時間也與脂硯齋對《紅樓夢》的批注‘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相吻合。出土此石的旁邊,還有一具男性骸骨!边@塊墓石如今保存在張家灣博物館中,墓石長100厘米、寬37.5厘米、厚17.5厘米,雖然字跡已有些模糊,但仍可辨認出。“文物鑒定家史樹青鑒定,墓石字口上有新的劃痕,能看出字口起碼在百年以上。”李江濤說。
曹雪芹墓葬刻石的出土引起了紅學界對于曹雪芹長眠于此的熱烈討論,《紅樓夢》中部分地名以及生活場景也被猜測是源自張家灣。張家灣博物館中,有一封曹雪芹的叔叔(一說父親)曹頫的奏報家產(chǎn)折,是從清宮檔案中影印的,上面寫道“所有遺存產(chǎn)業(yè),唯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鮮魚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畝,張家灣當鋪一所,本銀七千兩”!岸趶埣覟骋恢绷鱾髦@么一句話,‘進南門,走百步,西邊有個曹家大當鋪’,很可能就是曹雪芹家的!崩罱瓭f。
張家灣的諸多景物與民俗風情也與《紅樓夢》中的場景高度契合,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小說的場景原型。從張家灣古城南門進入,有一條花枝巷,曹家當鋪就在巷內路南,再往西還有一條小花枝巷,而在《紅樓夢》第六十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珮”中曾提到賈珍將其二小姨子尤二姐暗暗安頓在“小花枝巷”內一所房子里。又如《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提到的一街一廟,街是“十里街”,廟是“葫蘆廟”。
張家灣古城南門外有一條約3里的南北向長街,古來俗稱“十里街”。十里街稍北處有一條東西向短街,短街南側建有一座小廟,形似葫蘆,故稱“葫蘆廟”。第一回中還提到甄士隱帶女兒英蓮去十里街看廟會,古時京城與郊外何處花會最熱鬧?古謠云:“京畿花會何可觀,十人九說張家灣”,可見張家灣堪稱“過會熱鬧”之冠。種種跡象都表明張家灣與《紅樓夢》、曹雪芹有著不解之緣,相關考證一直未斷。
而今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一部分,張家灣正展現(xiàn)古韻新姿。張家灣古鎮(zhèn)將以文化休閑旅游、文化交流展示與文化綜合服務等為主導功能,充分發(fā)揮“漕運古鎮(zhèn)”“紅學載體”“京郊集鎮(zhèn)”“公社典型”等文化資源優(yōu)勢,積極承接北京環(huán)球影城主題公園、城市綠心等周邊功能區(qū)域的產(chǎn)業(yè)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本地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完善文化和旅游休閑功能布局,形成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本土文化與國際文化深度融合、彰顯京華特色和多元包容的精品文化產(chǎn)業(yè)。同時,為北京環(huán)球影城主題公園及度假區(qū)提供重要補充,形成一動一靜、錯位互補的發(fā)展定位,共同構建城市副中心全域旅游發(fā)展格局。(來源:“北京發(fā)布”微信公眾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