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7月29日消息(記者陳靜 實習記者姚文菲)侍女匆匆稟報的急切、韓熙載更衣相迎的倉促、宴席上觥籌交錯的歡騰……7月2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全新推出“Mask熙載”定格動畫短片,以積木之形,讓歷史人物中走出國寶名畫,并且用詼諧幽默的重慶話讓國寶書畫出聲“開口”。

據(jù)了解,該短片取材于三峽博物館館藏國寶書畫《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畫中韓熙載夜宴的盛景承載著五代十國的社會風貌與人文精神。以精密積木為載體,“Mask熙載”系列文創(chuàng)將畫中韓熙載、侍女、舞姬“王屋山”等經典形象重塑為可拼裝、可把玩的立體人偶,讓平面畫作中的人物從二維走向三維,從“觀賞”變?yōu)椤盎印,成為可觸可感、能與大眾共鳴的文化符號。

文物不僅要“活”起來,更要“動”起來。因此在“Mask熙載”系列文創(chuàng)的基礎上,定格動畫短片創(chuàng)作團隊逐幀拍攝逾萬張照片,讓靜態(tài)積木在鏡頭下“蘇醒”。侍女匆匆稟報的急切、韓熙載更衣相迎的倉促、宴席上觥籌交錯的歡騰……畫中經典場景被生動還原,千年之前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這種嘗試打破了時空壁壘,讓觀眾得以“穿越”回夜宴現(xiàn)場,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歷史的肌理。

此外,為了消解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感”,定格動畫短片更融入了承載著巴渝大地的生活智慧與情感溫度的重慶方言。當忙碌的侍女用鄉(xiāng)音調侃“宴席連軸轉”,當舞姬“王屋山”以詼諧語調分享“表演日!,當韓熙載在喧囂中流露深沉獨白……通過“打工人”式的情感共鳴和生活化的語言表達,“畫中人”不只是遙遠的歷史符號,更是有血有肉、能與當代人產生情感共振的“身邊人”。年輕人在會心一笑中理解古人的喜怒哀樂,更在親近中建立對歷史的認同,進而深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Mask 熙載”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文物活化領域“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的起點。據(jù)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構建“多維活化生態(tài)”,促進博物館從“藏品守護者”向“文化傳播者”轉型,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化傳承的可持續(xù)創(chuàng)新。

編輯:白刁尹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