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理9月19日消息(記者 趙貝貝)清晨,洱海湖面泛起微光,而水面之下,一張看不見的數據網絡正悄然運行。水質pH值、水體濁度、排污口流量、氣象變化……來自26個部門的上億條數據,每日每夜源源不斷匯入“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平臺。它不僅是大理州生態(tài)治理的“智慧大腦”,更是蒼洱云這座集約化政務云平臺上最典型的應用案例。在網絡安全被視為生命線的今天,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正以多重技術手段和嚴密的管理制度,守護著洱海的每一滴清水。
“我們從不敢在安全問題上掉以輕心,它是一切工作的底線。”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副局長楊學松表示。據其介紹,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平臺從建設之初就把網絡安全貫穿于全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設備持續(xù)升級、安全策略定期優(yōu)化、全員安全意識提升、應急響應機制健全,以及第三方安全監(jiān)測與評估五個方面。所有數據傳輸均依托運營商專線完成,從物理層面隔絕外部攻擊風險,并在合同中明確安全責任!熬W絡安全不是運營商的事,而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楊學松說道。
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楊學松告訴記者,在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的過程中,安全與權限問題曾是關鍵挑戰(zhàn):“數據以往捂在各個部門手里,不愿拿出來!钡ㄟ^大理州政府強力推動與協(xié)議約束,目前環(huán)保、住建、氣象、水務等26個部門的數據均已接入平臺。每一類數據的接入都簽訂協(xié)議,明確規(guī)定使用范圍與責任。“數據不是你交出來就沒人管了,從接收到使用,每一步都有權限約束和安全審計!
而作為承載“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的底層基礎,蒼洱云平臺為所有接入部門提供了統(tǒng)一、安全的數據保護體系。該平臺基于中國電子PKS技術體系(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tǒng)+立體安全可信鏈),通過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和商用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構建了從硬件架構到軟件系統(tǒng)的全方位防護。
蒼洱云平臺采用云原生安全架構,為每個接入單位提供獨立的安全資源池和加密服務。“我們不是簡單堆砌安全產品,而是把安全能力像血液一樣注入云平臺的每一個模塊!鄙n洱云運維經理黃啟光表示,通過密碼云服務平臺,所有部門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均進行國密算法加密,確保即使數據在云端流動,也始終處于加密保護之下。
大理州“數字底座”(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黃啟光介紹,針對不同部門的數據敏感度,蒼洱云實施了分類分級保護策略。敏感數據在存儲、傳輸過程中進行加密處理,在開發(fā)、測試、分析等場景中使用則進行動態(tài)脫敏,還建立嚴格的權限管理體系,每個部門擁有獨立的訪問權限,跨部門數據調閱需經過審批授權。同時,平臺還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運維體系,專業(yè)團隊提供7×24小時安全監(jiān)控,每日分析平臺安全態(tài)勢,每季度開展漏洞掃描與修復,每半年實施應急攻防演練。截至目前,蒼洱云累計識別并修復系統(tǒng)漏洞2萬余個,攔截Web應用攻擊600余次,為所有接入單位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此外,在公眾參與層面,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平臺引入了區(qū)塊鏈技術開發(fā)舉報系統(tǒng),確保舉報信息不可篡改、來源可信。“舉報一旦提交,任何人沒有權限修改內容!贝罄碇葜腔鄱1O(jiān)管指揮中心主任陳曉希表示,“至今未發(fā)生舉報人信息泄露或遭報復的情況。”目前該系統(tǒng)已成為基層網格化治理的重要支撐,累計協(xié)助3萬余名網格員處理事件2.5萬件。
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運行托管電信數字IDC機房(央廣網發(fā)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供圖)
從數據安全到生態(tài)安全,數字洱海監(jiān)管服務平臺的意義早已超出技術系統(tǒng)本身。它既是云南高原湖泊治理的數字化范本,也是“數字中國”戰(zhàn)略在地方實踐中的生動注腳。

關注精彩內容